病人能听懂?山东一医院查房全程说英语,主任:营造学术氛围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资料图)

前言

近日,山东一医全程用英语查房的事情火遍网络。 有些人好奇,在病房里外全是中国人的病房查房为什么要说英语?其主任“营造学术氛围”的解释引发了网友 的一波讨论。有人说,这是医生上进好学,学术氛围浓厚的表现,有人说,在中国人之中用英语交流让人觉得多此一举。你怎么看呢?

英语交流的好处

从大局观的角度上来看,查房时用英语交流此举无可厚非。提升英语水平对医护人员有很大的帮助。 更加熟悉医学词汇和医学表达的医生可以在举办的英语讲座上进行翻译,做好了的话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提升,有隐性的前途福利。

基础打实之后,还可以纂写论文,带着论文进行国际学术报告,做好了之后是很大的个人优势,若是这种提升能精确到个人,医院整体也会更上一层楼。

并且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高新科技起步较晚,很多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医学界,很多机器操作、专业名词,都需要深厚的英语医学底子,而这需要时间去积累,一蹴而就是做不到的。但是进入职场,工作时间剧增,很多医生对专心于能力水平的提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可以看出主任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让医生们在工作的同时能对一些日常使用到的医疗术语进行熟悉精进, 也会给一些刚入门的实习生以动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英语口语水平。

同时,使用英语交流确实能营造一定的学术氛围,医生在自己的行业中摸索前行, 作为外行人我们不能肆意去抨击他人行为的正确与否,医生敏而好学,是每个平民百姓都乐于见到的事情。

英语交流是否有其必要性?

但也有人提出:医生查房时期的任务是了解病人情况,和病人做到沟通顺畅也是应尽的职责。这些全英语的交流将许多病人隔绝在了沟通之外, 实用性不强,反倒是在不知情的人面前大摆一番花架子。

此言论应该代表的是病房中听着英文交流一头雾水的百姓, 笔者认为,其中提出的质疑中肯又犀利。

在查房中使用英文,专业的医学术语肯定会涉及不少,这有利于提高医生的专业熟悉度是肯定的,但更多的肯定是日常的英语口语应用,对于不出国,鲜少遇见外国人的医生,这本末倒置的提升有一点鸡肋。

并且,很多病人在全英文的交流下无法参与进自己的病情沟通,医生说了什么两眼一抹黑,连自己什么情况都不清楚 。

综上所述,若是要英文学习和医患沟通顺畅,也有其万全之策:医生只在会议室讨论病人病情时使用英语。这样更可以极大的照顾到病人、医生不同的需求。此时为了锻炼每个人的英语水平,还可以进行英文的会议纪要,没有那么多花架子却更能得到提升。

因此,在查房时全程使用英语其实并没有必要性。

规避学习中的本末倒置

其实这中规定并非没有好处,但套用一句网络用语,便是 “可以,但没必要” 。全英语查房,收获的其实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多,并且还有绣花枕头舞刀弄枪之嫌,属实没有必要。

因为不管是博导还是实习生,医生应该侧重的永远是专业水平的提升。 医学英语更加看中的是记忆和辨认,远远没达到判断一个医生职业素养的标准。医院在这方面施加压力有些本末倒置了。

并且在浮躁的现在,跟风之人不在少数,这些浮在表面的东西很容易被目光不长远的人学去,显得自己似乎是与国际接轨了,却不去钻研技术,也不花心思去升级医疗设备,这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单说此文中提到的医疗行业的人员,医生除了自身的医术,头脑中的知识需要不断巩固进修,更重要的就是和患者的沟通交流。 患者是普通的劳苦大众,有七情六欲,比谁都希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不管是作为一个医生的职业素养,还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风险,不把患者排除在沟通交流之外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全英文的查房环境营造深深地有其不可取之处。

结语

不只是这次事件中的医生们,在很多的学习中,我们都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前途,大家都是认真的,但固步自封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并且还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此,学习重要的是脑内的知识,学习的效率,自身的技术,而不是看起来的谈笑风生,整日花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是比不上会学习的人学习两三个小时的。希望大家以小见大,从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启发。

关键词: